逆習慣:好奇心改變一切
最近在檢視自己這一年是否有完成年初訂的目標,總有那麼一兩個一直無法被我從清單裡移除,那種感覺就像是老師在新的學期遇到留級的學生,內心想著:你怎麼又來了(崩潰)!!
延畢能沿四年,但目標卻沒有期限,如果再延下去我可能到人生的盡頭都無法完成😫。趁著年底到書店閒逛,從書海裡看到了大田出版的「逆習慣」,找到了一些解答,這篇就來分享讀後的筆記整理吧。

PART01. 向內探索找尋原因
有許多人下意識其實是有點排斥這些目標的,儘管他們是迫切想改變的事,但也會拖延或是找各種理由不去完成。
這種類似「反抗」的心態有點像是你原本要打掃房間,但媽媽突然進房叫你打掃,那種想完成的心情真的會瞬間沒了。
那麼又得更深一步去挖掘內心的想法,仔細檢視會發現有兩個心態導致不停地拖延,分別是:「我不夠好」以及「目標動機不夠明確」的想法。
大多數人們想改變或是養成新習慣,會從自己匱乏的地方著手,這樣的想法多數是建立在"我不夠好",但專注在缺乏的東西上容易讓我們變得不快樂,甚至覺得不夠格得到幸福。如果用一張連續的圖來代表你的人生,過去的你因為一些「獲得」成就現在的你,而現在的你與未來理想的你之間則是有一段「落差」,人們常會利用這段落差來衡量自己,而鮮少回頭看自己的成就,這導致我不夠好的想法變得更強烈。
書中提到如果想要調整上述的心態,需要心存感激、認同和目標,分別對應到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去減少這樣的落差感。
「感激」使人平靜,讓人專注自己擁有的,而非那些未擁有的事物上;再來「認同」現在的自己,就像在人生的谷歌地圖上放上座標點,知道自己在哪,就可以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,進而帶來改變;最後就是設立「目標」,我們應該愛與接納的角度去檢視自己的習慣,擁抱自己成長的喜悅,以過去到現在獲得的作為基礎,朝向目標邁進。
但人總有一天會死,這些目標就算達成了又有什麼意義?
這想法曾讓我感到極度的焦慮,有時候在做決定時也會被我拿來當作擋箭牌,既然人都會死,那就吃一堆垃圾食物吧 !結果就是讓自己離目標越漂越遠。如果又是一個極度容易分心的人,當目標動機不明確,只會讓分心越來越糟糕。就像塞卡內說的,「如果連自己要航向的港口都不清楚,那麼無論吹什麼風都不會滿意」。
書中說到,目標像是在深夜裡開車,即便車燈只能照亮前方30公尺,但有了它我們還是可以行駛到很遠的地方,在設立目標時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:這件事是否能讓世界變得更好?
人類是群體動物,我們會對於貢獻自己感到幸福,付出的同時能感受自己的價值。
前面說到的反抗心態,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這是別人對自己的要求,而非出自我內心的目標。明明BMI也沒超標,但常常被長輩說身材太胖而想改變自己,做自己想做而非因他人覺得重要而去做,這樣的心態可以讓人更信守承諾。
如果你覺得貢獻自己太過遠大,我們再把目標想簡單一點,就是從此刻開始直到最後一口氣之前的所有日子,找到充實它的方法。
PART02. 怎麼不被情緒影響
書中提到我們是怎麼被腦袋控制的,這部分我覺得很有趣也分享給大家。
他把腦袋分成舊頭腦以及新頭腦,舊腦袋就像是自動駕駛,可以避免人為疏失所帶來的嚴重後果,他的所有行為動機都來自避免痛苦、尋找快樂以及節省能量。而新腦袋則是會幫助你認真思考你需要什麼,即便這件事很困難,仍會決定面對。
聽起來新腦袋就是你的意志力,而就腦袋就是你下意識的反射動作,也就是面對危機狀況所產生的情緒與反應。
當我們壓力越大,是越容易仰賴舊習慣。試著想如果今天一整天工作下來面對上司的壓力,回到家想好好犒賞自己,肯定是選擇炸物而非健康的蔬菜飲食吧。這是因為舊腦袋在發出抗議,已經累得像頭牛,就讓我吃塊高熱量的食物吧!明明運動也能紓壓,但舊腦袋他總會短視近利,告訴你遠水救不了近火,反而提著一桶油給你。
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讓舊腦袋(情緒)綁架你,試著和感受保持距離。人能聰明分析他人問題,卻很容易對自己的處境卻無能為力,這是所羅門悖論告訴我們的。就像面對朋友你可以很快給出感情上面的建議,很卻救不了戀愛腦的自己。
以其他角度來思考整件事,就能抽離不愉快的情緒讓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PART03.養成習慣的好方法
那麼習慣到底可以怎麼養成呢?
可以先將目標分成一小段一小段來,幫自己設立一個獎勵機制,每做到一點就要對自己說聲恭喜或是給一點小犒賞。也能將新習慣固定在任何你已經在做的事物上,EX:如果你不想忘記吃維他命,你可以提示自己在刷完牙就要吃藥,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「習慣堆疊」。
面對壓力你也可以重新架構壓力帶來的不適感,透過練習來改變自身的思維,當然改變自己或建立習慣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當你有清晰的思路,時刻提醒自己,行動會為你說明一切的。
結語
就像書裡說的,我們就只是一群由習慣組成的生物,如果你希望改變,就必須時刻保持好奇,問自己做這件事是否是情緒性的?你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?
年末又是設立新目標的時候,希望大家都能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啦!